无锡假日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|经营许可证号:L-JS-CJ00016
无锡国旅
堰桥"一包三改"纪念馆开馆
发布时间:2019年01月03日 11:10        浏览量:911

  如果说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,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,那么,1983年无锡堰桥的“一包三改”就是全国乡镇企业改革发展的起点。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,为纪念“一包三改”改革伟大创举。12月29日,备受期待的“一包三改”纪念馆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准备和建设,在惠山区吴文化公园顺利开馆。据悉,这也是无锡市目前唯一一个纪念“一包三改”的纪念馆,馆藏丰富,一件件珍贵史料和物品,向人们展示了当年无锡人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、敢为人先的精神和气质,这里也将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
  “一包三改”纪念馆开馆建成,免费对外开放

  昨天天气寒冷,但在吴文化公园“一包三改”纪念馆内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样子,不少慕名而来的市民涌进纪念馆内,看到当年熟悉的生活物品和生活场景,不由得感慨万千。“当年‘一包三改’主要打破大锅饭、铁饭碗和干部终身制,在乡镇企业管理体制方面进行改革,这改革让我们过上了更好的日子。”昨天,前来纪念馆参观的市民胡民生听说纪念馆要开馆,纪念馆还没有开馆就赶过来了。他告诉记者,上世纪八十年代无锡的集体制小厂很多,但效益普遍不景气,工人干多干少一个样,自己家的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。感谢后来有了“一包三改”,自己现在家里住上了小洋楼,坐上了小汽车,退休金也够用。

  堰桥街道人大工委会主任邹备南告诉记者,纪念馆经过三个多月的精心准备即日起对前来参观的人士免费开放。馆址位于吴文化公园内,是一座面积600平方米左右的两层楼。展厅分为重要转机、一包就灵、发展新境三个部分,向世人展示了当年无锡人民“一包三改”的创造精神。展厅内含有资料、实物、证书、会议文件等多样展品。在二楼展厅的一个柜台前,一处标有“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颜世贵采访笔记”的展品引起了大家的注意。邹备南介绍道,今年四月初,当年在人民日报上对堰桥“一包三改”的首创做法进行报道的原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颜世贵重访堰桥,他得知我们在筹建“一包三改”纪念馆时,郑重地将当年采访堰桥“一包三改”的手稿捐赠给纪念馆予以珍藏。

  纪念馆将成为有特殊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

  在确定要建造纪念馆后,当地街道成立了以书记、主任为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,聘请于顺源、浦学坤等老领导,周健、高锦度等亲历者作为顾问,今年九月,街道专程派员赴河北正定县,交流了解当年正定县主要领导来堰桥考察“一包三改”的相关史料情况,获悉了很多珍贵的资料,并把这些珍贵史料放入展品中。另外,造馆也获得了堰桥广大市民的支持,很多“一包三改”亲历者主动捐出当年文献资料,充实了纪念馆的馆藏。

  惠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,从某种意义上说,堰桥的“一包三改”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,由此在惠山诞生了江苏省第一个亿元镇、第一个亿元村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,创造了“苏南模式”的经济奇迹。先辈们在创造“一包三改”经验时,所展现出来的那种无所畏惧的胆识和勇气让人佩服,那种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、敢为人先的精神和气质值得长久学习、珍惜。

  据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,开馆后,还会不断充实馆藏资料,也欢迎市民踊跃捐赠当年史料,以不断丰富纪念馆内容,把“一包三改”纪念馆建成高标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党建工作红色阵地和干事创业教育励志基地。